平日上班時間 08:00~17:00

當格陵蘭變成綠地

2025年3月6日 15:11

川普上台,人口5萬7,000的格陵蘭,突然成為世界的焦點。其實2022年時,格陵蘭也曾強力吸引台灣的目光,彼時為製作氣候變遷的議題,願景工程基金會派出幾位同仁,拜訪這面積216萬平方公里大部分在北極圈的自治區。返台後我與團隊座談,檢視所蒐集的環境風土資料,以及有趣見聞,其中最震撼的是訪問當地行政長官時他的一句話:如果世人對氣候變遷繼續漠不關心,很快有一天格陵蘭會變成全球最適合人居(most inhabitable)的地方。言外之意,溫度猛升,北極冰融,全球滅頂,格陵蘭獨為綠地(Greenland),語重心長,傳遞極為沉重的訊息。

會後我對團隊表示,好好後製影片及報導,否則就要去格陵蘭買土地了!一語成讖,房地產大亨出身的川普,果然當選後聲稱要買格陵蘭,也公開表示the ownership and control of Greenland is an absolute necessity!我們倒不是稱讚川普對土地眼光獨到(否則不會因開發案破產六次),這中間當然還有戰略上的考慮。軍事的、經濟的、交通的、當然還有外交的戰略,可惜列強就沒有考慮氣候的戰略。

三年前在台灣關注「解凍格陵蘭」議題,在避免格陵蘭變成綠地(雖然這是格陵蘭丹麥文的原義),三年後川普高喊「拿下格陵蘭」,目的卻沒有如此崇高,但他說絕對必要,也不是無的放矢。過去美國在格陵蘭設軍事據點,目的在飛彈預警及衛星監測,但誠如丹麥部長Jarlov所質疑,駐格美軍由一萬五降為一百五,而副總統范斯卻責怪丹麥只有雪橇車巡邏,軍艦裝備又簡陋,現在眼見俄國、中國在格島東西兩側開發航路,雖然運輸量不足蘇彝士運河的3%,但成長速度已構成威脅,逼得川普不得不出手干預,以免長期以來的極地特區論(Arctic exceptionalism)產生偏差。

過去十來年,美國只是輕忽。在北極圈有領土的八個國家曾組成Arctic Council(極地委員會),美國因轄阿拉斯加也是成員,對各國在北極圈的活動,不會陌生,只是不以為意。中國與北極根本搭不上邊,只能申請永久觀察員,但唯恐討論時沒有會員幫腔。2013年4月15日冰島女總理訪問北京,宣布與中國大陸簽署自由貿易協議,當時我在本報專欄預測(2013/4/29),此舉對當年5月極地委員會討論入會(包括觀察員)案頗有幫助,事後證明果不其然。12年來的發展,大陸在格陵蘭的西北航線取得成就,也建置太空研究設施,當年在北京接待丹麥女總理及其同性伴侶,功不可沒。其實在俄國2014年奪取克里米亞後,極地委員會一直是西歐國家與俄國對話的特殊管道,在21世紀外交史上有一席之地。及至2022年俄國入侵烏克蘭,極地其他七國在美國策動下,停止與俄對話,反而因此減少一條重要管道,其實這與北歐國家還有加拿大,當初設立Arctic council擺脫全球政爭的初衷相違背。歐洲地緣政治學者大多認為美國(川普)近日對格陵蘭的大動作,其實意在建立勢力範圍(sphere of influence)。這SOI非同小可,是殖民主義的同義詞,一旦宣布(川普難說)或有實質動作,必將觸動中國人早年被列強瓜分的敏感神經,地緣政治態勢自將更加複雜。

格陵蘭的前途,究竟會如何?其實很有象徵性意義。國際社會或許可從軍事、外交、航行、礦產、太空探測等角度來討論,庶民大眾寧願關心格陵蘭是否真會變成綠地(最適合人居的地方),看川普猛挖石油、兩度退出巴黎協定、藐視減碳措施,實在為人類前途令人憂心!

(本文刊載於2025-02-21 經濟日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