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日上班時間 08:00~17:00

金融反中介只是起點

2015年5月7日 18:22

匯款不必找銀行、借錢無須透過金融機構、下單不經過號子、制訂法律不麻煩立委、新聞傳播也可以自己動手,有可能嗎?

三十多年前,票券金融公司開放設立,當時曾有人形容「金融反中介時代來臨」,因為藉由商業本票的發行,資金的需求者及資金的提供者,可以不必透過銀行進行借貸活動。換言之,中介機構(intermediary)的功能大為削減。

其實反中介(Disintermediation)不是始自台灣。早期在美國,為因應1934年Q規則對銀行利率上限的規定,在60年代發展出許多規避上限的產品,多數索性繞過銀行通路行銷,乃有金融反中介的說法(大陸譯為金融脫媒)。針對25年前柏林圍牆倒塌所引發新一波的全球化,美國專欄作家佛里曼曾描述其中一個現象「金融的民主化」,意思是更多的人透過證券化商品不假手銀行而參與金融活動,換言之,反中介成為全球化的特徵之一,以白話文說就是cutting out the middleman(排除中人)。而隨著全球化另一現象「科技的民主化」推波助瀾,反中介現象也開始延伸至其他領域。

理論上,中介機構或中人意謂著一種成本,但可以減少其他成本尤其是蒐尋成本,所以長久以來,中介一直是商業流程中重要的一環,例如批發商、零售商都是典型的中介。至於許多複雜且涉法令專業的商業行為,供需雙方更需要中介,例如房屋買賣就有不動產經紀商的介入,建立資訊及交易平台,大幅降低蒐尋成本,就迅速取代早年自行張貼廣告的方式。

但是隨著通訊科技的進步與升級,Internet本身成為一種平台,並由單純的通訊平台,快速演變為各種資訊流的平台,對傳統的中介機構形成威脅,成為新型態的反中介。再加上行動科技的引入、NFC的進展,金融乃至各種商業活動的中介面臨挑戰,晚近各種電子商務模式就是對傳統批發零售業叫陣,而英國近年來流行的peer-to-peer lending更是代表作。當然傳統業者不會坐以待斃,自然會力求因應,實體商店結合虛擬商店、銀行擴大網路銀行的業務,都是著例。

最近的學運及九合一選舉,又可以發現媒體及政治上的「反中介」現象:科技的進步,不僅產生非紙本的網路媒體,而且更有成千上萬的個體戶媒體,加上社群通訊軟體的配合,已產生比傳統媒體更快捷、即時、低成本的訊息傳播體系。固然傳統媒體基於良好企業文化及自律功能,信賴度高,但是在選舉的激情中,媒體被「脫媒」、「邊緣化」的現象,已不容小覷。

至於在政治層面觀察,自古希臘的直接民主,演變至今,代議政治已成為國際常態,立法委員全體就是中介機構,但代議政治下政黨鬥爭、效率不彰、背離民意的現象俯拾皆是,各國皆然。民眾自感不耐,亞當斯密在三百年前以「代理」質疑公司董事是否在意股東權益的憂慮,於今已在代議政治獲得證實。公司每年至少開一次股東會,政治可否藉現代科技之助,以線上處理訴諸直接民意?

中介是否會在可預見未來全面退出各種商業、政治、傳播的流程?如欠缺自省自覺,不無可能。在商業活動中已可看到中介機構的警覺,紛紛創造新平台,轉型成為利用現代科技的新中介。中介的興衰,都源於人類追求降低各種成本,如果新平台可以達到同一目的,使成本低於舊平台,品質高於舊中介,好像美國Walmart集傳統的批發/零售商於一身,就有永續發展的機會,許多報社轉為兼營網路,也是警覺的表現。可怕的是,某些行業由於法律的保障,毫無自覺,必然成為溫水煮青蛙,一旦達到臨界點,已無可轉圜。阿里巴巴對大陸金融機構的威脅,就隱有這種態勢。

至於立法機關,不僅有法律保障,還有憲法的加持,易於顧盼自雄,欠缺自省,久之就會引發去中介的革命性想法。其實在現代科技的基礎上就代議政治與直接民主做一折衷,立法院釋出(其實是公民收回)部分權力,代議士不再是唯一的平台,非不可行。否則只怕董事會績效太差,股東只好天天開股東會,代議政治就有反中介的一天。

新聞出處:本文刊載於2014.12.23經濟日報